咨詢電話
ENGLISH0755-86329511發布時間:2020-01-09 10:01:03 |來源:網絡轉載
1、 前言
動態稱重系統是應用于動態電子稱重控制系統,對工作物料進行快速稱重計量和精確實時控制。廣泛應用于糧食、化工、冶金、建材等行業生產現場的稱重計量和控制。
動態稱重追求的目標:以最快的速度、最佳的精度全自動完成稱重過程。而速度與精度是一對矛盾體,速度快就要求秤體單位時間內的落料量大,這樣就很難控制精度,而精度高就要求單位時間內加料的量要越少越好。回此目前市場上的動態稱重都是采用分級加料的方式,來達到速度與精度的平衡,即采用大、中加料來加快速度、慢加料來控制精度,這樣就產生了一個較爲糾結的問題:大、中、小三級加料分別要加多少料才最爲合適,才能達到速度與精度的完善結合,即在滿足用戶精度要求的前提下,達到速度最快,這是困擾動態稱重儀表行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,系統的自診斷、自適應及功能自組織的形成,使稱重計量向測量系統的信息處理智能化、組合化和功能自適應方向發展。
阻礙上述目標實現的主要因素:秤體本身的機械性能;動態稱重儀表的控制性能。
傳統的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是:依據秤體調試技術人員的經驗,通過多次對秤體的調試,手工找出大、中、小三個重量點。作爲正常工作過程中的重量參數來控制秤體的加料進程和動作。
這一方法存在的不足:
調試人員的經驗決定了秤體的工作性能。對稱重企業發展不利,也給用戶帶來很多不便。
一旦秤體機械特性發生改變,就必須重新調試。
改變,就必須重新調試。
調試出來了參數是經驗積累,不一定是科學的。且調試必須在現場進行,調試工作相當繁琐。
通過對秤體機械及加料過程的全面分析,利用學習算法,自動獲取秤體機械特性參數,得到加料過程的大、中、小三個重量參數,完成對稱重過程的自動控制。這就是自適應秤體的智能動態稱重儀表設計背景和思路。
2 儀表主要功能
與傳統動態稱重儀表相比,自適應秤體的智能動態稱重儀表具有以下先進的功能:
(1)每個秤體在第一次包裝某種物料時,儀表將自動學習獲取相應的快中慢參數並記憶在儀表中,儀表以後的稱重過程將由這些參數控制自動完成。
(2)不同物料的品種號只需學習一次,對于同一物料,用戶可以任意修改目標量,儀表都將按照相應的參數自動完成稱重。
(3)用戶若需要改變當前的物料類型,只需簡單地變更品種號即可。儀表可記憶多達10個不同物料類型的品種號供用戶選擇。
(4)不管用戶秤體采用的是2級還3級進料方式,儀表都將采用2級進料方式,其中利用快中慢三個閥門或中慢兩個閥門控制快進料,利用慢進閥門控制慢進料。
(5)爲了滿足小定量包裝的需要,儀表設計了利用中、慢兩個閥門來控制快進的工作方式,而不同方式的轉換由儀表根據品種號來自動切換完成。其中0-4號品種爲正常稱量模式,5-9號品種爲小定量包裝模式。
3 儀表主要特點
與傳統動態稱重儀表相比,智能型動態稱重儀表具有以下特點:
(1)速度快,由于儀表采用了2級進料,並能根據秤體機械特性和稱重物料的重量特性自動獲取相應的參數,使得儀表可以盡量多的使用快進方式完成加料,慢進料的重量可以降到最低,因此大大地加快了進料速度。
(2)精度高,由于慢進提前量是自動獲取的,並能根據秤體機械特性的變化而實時調整,因此大大提高了最終的定量精度。只要秤體的機械特性可以達到的精度,儀表可以使其完美地達到。
(3)操作方便,用戶無需設置快中慢參數,只需調用相應的品種號即可,而同一物料的不同目標量也只需改變目標量,無需再去設置或學習相應的快中慢參數,而是由儀表根據保存的參數自動獲取。
(4)調試方便,傳統的動態稱重儀表爲了使秤體達到最佳稱重效果,要在工作現場反複調試以獲取最佳的快中慢參數,這對秤體調試的工作人員來說是一個相當頭疼的事情,調試多次也不一定能達到滿意的效果,而且使用一段時間後,參數可能又要調整,改變物料時又要調整。因此秤體調試一直是困擾廠的一個頭疼問題。而本儀表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,使得秤廠技術人員從繁琐的秤體調試工作中解脫出來,專注于提高秤體的機械性能,以提高产品的質量,獲得更多的客戶。
(5)人性化設計的儀表操作界面,采用觸摸式平板顯示器,不但使得數據顯示更爲清晰、全面而且操作采用中文提示,相當方便。
(6)擴展的功能,儀表添加了網絡功能,可實現遠程控制和維護。
5 結語
隨着工業現代化的進程進一步推進,智能動態稱重儀表將得到廣泛應用,特別是自適應秤體的。
智能動態儀表通過自帶的學習算法替代傳統的經驗調試方法,使以足夠快的數據采集速度、科學的算法將秤體的機械性能發揮到極致,以在滿足稱重精度的前提下做的速度最快成爲可能。
參考文獻
[1]楊丙根. 基于CS5530的動態稱重系統設計. 數字技術與應用,2009.11.
[2]肖绚. 動態稱重系統的研究. 中國陶瓷,2001.12.
[3]張玉鳳. 基于單片機的智能動態稱重系統設計. 重慶秒科技學院學報(自然科學版),2007.4
本文源于網絡轉載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删除